

近年来,新技术不断与安全技术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我国公共安全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以城市安全运行风险监测领域为例,通过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BIM、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动、城市安全运行与管控精细化治理的创新模式,将科学、有效的风险隐患预警技术方法与完整的沟通、对接、联动机制相结合,透彻全域,感知城市整体的运行状况。
从整体上看,加速公共安全多领域、多技术的示范应用,需要以示范为抓手,实施一批“公共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无人机”等融合创新应用示范的工程,以形成公共安全多领域、多技术融合的全场景、全生态的应用示范,让多技术融合看得见、用得上。
随着“新基建”的进程不断推进,它已成为筑牢高质量发展之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
过去几个月,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考”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疫情防控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彰显了举国体制的优势,体现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但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社会治理、公共设施能力、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和弱项,这都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基建”不仅仅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应对举措,更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影响深远。
“新基建”能够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的应用发展,构建“城市大脑”和“领导驾驶舱”,给现代社会应急管理注入新的活力。
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需要科技、管理和文化的“三足鼎立”支撑。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要力争使我国在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环节,总体上接近或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倒逼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的优化,增强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事故灾难风险防范的科技服务能力。
近年来,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总结各城市推进城市安全发展建设的探索中,深感城市安全运行与发展的保障,需要靠科技、管理和文化“三足鼎立”的支撑。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提出以“两云、两中心、一基地”为核心的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城市安全发展体系的建设构想,重点围绕消防安全云、工业安全云、城市安全运行监测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和安全文化教育基地等关键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创新安全金融保险,实现消防安全云和工业安全云服务实体单位的模式创新。激发实体单位安全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城市风险隐患的全方位的物联网监测评估和精细化管理,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
构建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在城市安全运行监测和保障体系、社会单元公共服务体系、安全文化教育培训方面,形成系统化的科技成果并实现规模化应用。将“安全+”理念渗透于各领域、各行业,形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有机融合。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将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新型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公共安全技术研发和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全社会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建设、安全保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